聂鸥

我的首页

我的作品

展览展讯

我的相册

艺术资讯

推荐艺术家

媒体介绍

联系方式

评论文章

组织机构

显示内容
国宝文物《辽契丹文八角铜镜》亮相吉林省博物院

  昨日,记者获悉,吉林省博物院院藏铜镜展在吉林省博物院开展,展览共分为五大部分,展出文物95件,即日起至6月中旬,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省博物院免费参观。

  铜镜出现衍生“擦镜工”

  据了解,在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中,铜镜以自身独具的艺术特色,以自己鲜明的时代气息,在琳琅满目的文物之林中占据着重要而显著的位置。铜镜的背面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铭文,这些装饰的内容及其产生和流行,是与当时政治经济,尤其是思想文化、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息息相关。可以说,青铜镜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艺术、冶炼和装饰工艺水平,而且还是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。

  谈起铜镜的由来,省博物院工作人员表示,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审美的观念,发现面临静止的水,完全可能观察自己的容貌。早在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,就已发现了“七角星纹镜”。据了解,上古的镜叫监,也称鉴。所谓铜镜,必须由镜面、镜背和镜纽三个部分组成,除无纽柄镜外,三缺一者都不可。镜面主要用以照面饰容,为了保持镜面明亮,用一段时间后就要打磨镜面,古时曾有专为铜镜磨光的行业。而镜背一般都铸有各种纹饰,有的还加铸铭文。镜纽即镜背中央的最高点,多为半圆形,其中间有一穿透孔,用以系绳带,便于手持。

  “真子飞霜镜”秀外慧中

  本次展览中,吉林省博物院特别拿出院藏的95件精品铜镜,分为5部分展示,其中包括两汉、隋唐、辽宋等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。据工作人员介绍,汉代是制镜艺术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,铸镜业空前繁荣。然而,最能彰显汉代铜镜文化艺术精髓的当属规矩纹镜。展示台上,一件“汉规矩铜镜 ”引人注目,这件铜镜背上饰有类似六博博局的t、l、v花纹,工作人员解释,因此花纹规矩镜也称为博局镜。

  唐朝开创了一个繁荣强盛的历史时代,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铜镜铸造业,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它不仅继承了汉魏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边疆民族的艺术成就。对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兼收并蓄,构图更加精细。记者在隋唐铜镜展区看到,一件唐朝的“真子飞霜镜”精美别致。其镜背画面下方为莲池假山,池中长出一荷叶,而钮座为龟钮造型,座的左面一鸾鸟立于祥云之上,右侧一人正在操琴,旁边写有铭文“真子飞霜”四个字,故此命名“真子飞霜镜”,如画的场景,精美细致的做工,着实让人爱不释手。

  国宝文物八角镜独领风骚

  在宋辽金铜镜展区,记者看到,这一时期的铜镜沿袭和模仿了唐镜,但图纹相比更加细腻,在外形上也有了新的变化,如钟形、鼎形、带柄形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特别展出了省博物院院藏十大国宝之一的“辽契丹文八角铜镜”。记者看到,该铜镜为八角形,八角内有一大方框,框外填花草纹,框内由四条竖线分成五格,内有契丹文字。大意为“时不再来,命数由天;逝矣年华,红颜白发,脱超网尘,天相吉人。”右上角边刻有“济州录事完颜通”七个字,相信该铜镜一定会引起观者无限遐想。

  由兴盛到没落,这是本次展览的展示轨迹,记者看到,元明清铜镜展区就展现了铜镜的衰落。自元朝开始,我国的铜镜水平开始逐渐衰落。进入清朝,铜镜制造业由于玻璃镜的广泛使用而迅速衰落。铜镜的用途发生了异化,人们只有在结婚时或悬于门楣上镇宅时使用。因此,制作技术也较为粗糙,展台上,“元巢由洗耳镜”钮上部有简陋的草房,钮下方有一人在河边树下洗耳,一人牵牛,简单的图案描述了许由和巢父的传说故事。

  顾林画展即日起省博开展

  另悉,由吉林省美术家协会、吉林省博物院和中共集安市委主办的水墨集安《顾林画展》将在吉林省博物院正式展出,即日起至5月30日,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省博物院免费参观。

  本次展览共展出著名书画家顾林不同时期、不同风格的作品50余幅,作品集中反映了他40余载笔耕不辍、潜心艺术实践的成果,他的山水画以长白山、鸭绿江为表现对象,真情地描绘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,展示了鸭绿江四季变化的生态美、人文美和风情美。他的人物画多以边疆朝鲜族人物为题材,用大写意的手法,简约概括的艺术语言,表现出独具魅力的高句丽遗韵和田园诗歌般的朝鲜族风情,既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,又表现出了他独特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,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和审美愉悦。


Processed in 0.114(s)   10 queries